保密 | 如何采取措施防止商业秘密泄露?

本文为您提供 “保密” 相关的内容,其中有: “如何采取措施防止商业秘密泄露?”, “借调人员私拍文件发微信获刑:不可不防的借调人员泄密”, 等内容。。文章摘要:保密观app,保密考试试题库(答案版),保密期限最长为多少年,保密观,保密工作以什么管理为主,保密法,保密教育心得体会,保密教育线上培训考试答案,保密工作以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为主,保密观app官方免费下载

1、如何采取措施防止商业秘密泄露?

1、完善企业制度:将商业秘密的保密制度规定在员工手册中,提高员工商业秘密保护意识。

2、及时核查商业秘密:企业的商业秘密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实施定期核查的方法,筛选潜在商业秘密,确保其处于保护之中。

3、明确并限定保密区域的人员:在保密区域设置门禁、安排专人负责看管等,控制涉密区域的曝光程度。

4、涉密资料加密保管:敏感的资料必须加密,放置于安全的地方保存。

5、商业秘密归档分类:划分商业秘密的保密程度,是绝密、机密、还是一般秘密,不同密级的信息明确可接触人员。

6、与涉密者签订保密协议:与涉密人员约定保密条款,防止内部人员非法泄密。

7、在共同开发中明确技术所有权:对于合作开发和委托开发项目,企业应当提前签署协议,明确研发技术成果的所有权及使用权。

8、加强新入职人员的背景调查:对于新入职员工,尤其是核心技术及管理人员,了解其背景信息。

9、与离职员工签订竞业禁止协议:离职员工,尤其是知晓企业核心秘密的关键人员,应与其签署竞业禁止协议,明确离职人员的保密义务。

10、安装洞察眼MIT数据防泄密系统:本系统主要是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公司核心数据不被泄露,它可以智能、透明地加密和解密任何格式的文档,包括CAD图纸、、PDF、源代码和图片等,且不改变用户原来的使用习惯。加密文件可以在许可的环境下正常打开使用,没有授权的文件是无法打开的,这也是企业数据文件保护的根本需求。

商业秘密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企业经营者应当采取全方位的保护措施,制定完善的保密措施,从本质上实现对商业秘密的保护,让不法分子无机可乘。

企之重器,万勿泄之;商密利器,万务重之。商业秘密既是企业的“心脏”,也是企业的智慧财产。所以保护商业秘密,不仅是每一位企业家的职责,更是每一位员工的义务。

2、借调人员私拍文件发微信获刑:不可不防的借调人员泄密

上周,一则故意泄露国家秘密案被披露,引发广泛关注。

借调人员拍照外传涉密文件

1986年出生的李某(女)研究生毕业后在廊坊银行工作,从2016年6月起借调至中国银监会法规部工作。

2017年2月16日下午,法规部法律顾问处保密计算机OA系统收到《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机密级国家秘密)。文件长达六七十页,李某经申请将文件打印了出来。

2017年2月17日上午9时许,李某在与原单位(廊坊银行)法律合规部总经理郑某微信聊天过程中,将该文件拍照发给了郑某。因为文件第一页的左上角有“机密”字样,李某知道这份文件属于国家秘密,因此发给郑某的该文件照片故意隐去了“机密”标识。

涉密信息“疯传”微信群

李某把文件照片发给郑某后,郑某又转发给了廊坊银行主管同业业务的总监费某,随后这份涉密文件,开始在业内各大微信群疯传……

最终文件照片被转成PDF文档,在多个金融行业微信群及有关人员微博、博客、微信公众号中不断转发,造成涉密信息在互联网被大范围公开传播,造成恶劣影响。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李某违反保密法规定,故意泄露国家秘密,情节严重,构成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但鉴于其能够自愿认罪,可酌情从轻处罚,最终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

古语有云: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在对这次曝光的泄密案例进行反思时,应看到案件折射出的单位对借调人员保密管理的疏漏。

不可不防的借调人员泄密

当前,各级党政机关普遍存在临时从其他单位借调人员的情况。但在实际工作中,借调却有利有弊,尤其是保密方面,管理不慎会引起很大的负面效用。

案例1:2016年底,某境外网站刊登了一份机密级国家秘密,经查是某机关借调人员偷拍文件并通过微信发送给好友,好友又将文件照片转发给他人,短短几天就被境外势力刊登在网站上。有关部门给予该借调人员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调离工作岗位。

案例2:2013年,有关部门发现某市有网民在互联网上发布一份机密级文件封面,经查是某民营工程管理有限公司员工陈某在案发前被借调到该市国资委信访科工作,后偷拍涉密文件并通过QQ传送给朋友,朋友收到后又将文件内容截图发布在城市QQ群和其他兴趣爱好群中,被大范围扩散转发。案发后,法院依法判处陈某犯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

总的来说,单位开展借调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在于提高工作效率、推动重大工作保质保量完成。因此,对借调人员的保密管理应当周全且严密,把好借调人员保密的制度关、思想关和用人关。

单位应在选用借调人员前,对拟借调人员进行借前审查,并将借调人员纳入在职在岗人员管理,按照涉密程度界定其是否为涉密人员;在借调过程中,应结合工作实际需要,对借调人员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另外,还应当探索适合保密工作实际的监督方式,及时了解掌握借调人员的思想状况和工作表现,发现存在不良倾向的,要及时制止和纠正。